【電影心得】法蘭西特派週報 The French Dispatch 眾星雲集 將平面雜誌變立體 文字人物影像華麗變身躍上大螢幕
第一次看到電影預告時,看到許多認識的演員,心中有點興奮,但是整個預告看完後,剩下滿腦子問號?怎麼還是不懂電影的內容(我到底看了什麼?)。終於看完電影後,當下只想拍手叫好,太精采了吧!心中仍是有種:這到底什麼電影,怎麼這麼有趣!但是有太多的對白/口白,經常是一大串,很難一次完全吸收。

正如電影名稱,這部電影在介紹法蘭西特派週報(週刊名稱)最後一期的內容,最終期內容包含三篇文章;在三篇文章開始前,先送上一道開胃菜,是由Owen Wilson飾演的特派記者介紹電影中的虛擬城市:Ennui-sur-Blasé(英譯的話是Boredom-on-Apathy),讓我們一起隨著他的單車探索這個城市。

電影拍攝手法很特別,城市場景看起來有點真實,但是可能因畫面呈現的顏色,有時又像一幅畫。誇張的動作很像是真人在演繹一部漫畫,經常會出現有繪本風的畫面,突然讓我想起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風格(原來是同一位導演,這個風格非常明確!)。這部電影就是在觀眾眼前翻開一本雜誌,主題、主題封面、記者名稱,接著由眾多演員們將文章的內容透過對白、動作和四平八穩的旁白呈現出來(活動立體書+有聲書合體的概念)。而這些演員都很有名氣!連戲份很少的配角都有大明星身影!

第一章:The Concrete Masterpiece。主角是一名囚禁在監獄中的凶殘殺人犯,在獄中卻突然成為知名的藝術家。這一趴的開場是一名全裸的模特兒和一名作畫中的男子,兩人有奇怪的互動但是沒有對談。作畫結束後,他們換上了平常的衣服 — 模特兒穿上了獄卒制服,畫家則是穿回原本的囚犯服裝,噗,這一幕有點促咪,就跟這很謎的開頭一樣,當時完全猜不透故事線會如何超展開。獄中另一名囚犯看中他作品的潛力,搭配他自己炒作的能力,於是讓畫家一舉成名,甚至有人願意花錢到監獄看他的畫作。畫家經紀人想為他辦一個畫展來撈更多的錢,不過成名後的畫家卻遇到瓶頸,一卡就卡了三年,經紀人超崩潰。最後獄中畫展終於成功展示,不過,畫家這次的畫布卻是監獄的牆壁,經紀人再次大抓狂。導演講述這一切故事的手法真的很新鮮,經常有很促咪的梗,完全抓不到頭緒的一種有趣(而不是迷失)。在監獄中的畫展最後引起了一場大亂鬥,打鬥中的大家突然像是時空靜止似的停格畫面,而混在其中的是有兩名女子在親吻嗎?(哈哈)

第二章:Revisions to a Manifesto,故事來到了校園,一名記者在記錄由學生發起的抗議活動,男同學們要爭取可以進到女同學宿舍的權利,原本的抗議則是發展成一場學運,進展為西洋棋革命。中間明明記得發生哪些事,但是卻很難擷取幾個重點來講述這個故事(好難摘要啊)。宣稱自己是中立的記者,原本只是在男同學的請託下幫他潤飾一些文字,結果卻從潤飾變成了改很大,偷渡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到學運宣言裡。(生活中有多少說自己中立無立場的其實很明顯就是選邊站但是大喊自己無立場)。閱讀宣言的女同學馬上看各種破綻,這根本是經由他們企圖反抗的對象中所寫的內容(噗)。男同學看來立場比堅定的女同學弱很多,已經幾乎要被大人的意志洗腦了吧?最後男同學意外身亡後卻成功被包裝成該次運動的象徵。

第三章:The Private Dining Room of the Police Commissioner。又是一個超展開的劇情,你準備好要跟劇情一起起飛了嗎~?本來是要談論美食,記者前來警長的家中,品嚐他家大廚的手藝。不過這時卻發生了插曲,警長兒子被綁架,警長立即展開即刻救援。兒子被關起來時不斷地敲打福斯密碼,期盼能傳送訊息 — 找大廚來。於是警長馬上規劃新的策略,由大廚現身提議幫綁匪和警長兒子做一頓大餐。不過,飽餐後綁匪們中毒身亡,而兒子當然沒事,因為大廚故意煮了他不吃的食物(高招!),只是沒有料想到的是其中一名犯人也一樣因挑食躲過一劫(大家記得,挑食可能可以救我們一命的!)。其實綁匪在開吃前,有先請廚師以身試毒,然而因為廚師有著比一般人堅強的胃所以最後平安沒事(神農試百草最後變百毒不侵的概念)。這篇報導的起源應該是要撰寫關於美食的文章,結果最後變成綁票案,而且綁票案的線一直都很展開,使得美食故事一整個走精。

總編對於內容太歪有點不滿,記者則坦承其實他刪掉了一頁,於是他們從垃圾桶撿起來這一頁。被捨棄的內文是當時剛從鬼門關前回來的廚師,他清醒後對記者說的內容,他說道這個毒藥的味道跟他所嚐過的任何味道都不一樣。
Lt. Nescaffier: I’m a foreigner, you know.
Roebuck Wright: This city is full of us, isn’t it? I’m one myself.
Lt. Nescaffier: Seeking something missing, missing something left behind.
Roebuck Wright: Maybe with good luck, we’ll find what eluded us in the places we once called home.
一個奇幻的綁架拯救歷程後,廚師吐出的這段話才是這一篇文章的精華啊!馬上被編輯加回來!

每一個故事我都覺得很精采,很有趣!(我詞窮!)雖然有些地方有點古怪,卻又有種獨特的幽默感,同時又可以完美編織成不同的故事。並引起我的興趣想要瞭解導演為什麼想拍這部電影,還有選擇的這三份文章/故事有什麼意涵?
原來這是導演Wesley Wales Anderson對雜誌The New Yorker的致敬,他曾經收納過該期刊所有的期數,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寫給記者的情書(現在流行用電影寫情書就是了)。不過過去的媒體跟網路崛起後的世界真的差太多了,突然有點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中視覺上的呈現–整體顏色很柔和、療癒,有復古的風味(甚至有時候畫面會突然來個黑白的)–帶來一種懷念的感覺,應該是想傳遞出過去媒體業之於他的感受。相較之下,現在的媒體賺點閱率才是王道,最好是斷章取義、引起爭議的標題引來更多流量和點閱數為主,最後編輯的猝死剛好暗示新聞業已死(喂!不是!)。

對於為什麼選擇了這三份文章,應該要有什麼共同點吧?資質魯鈍的我其實思考了很久仍然沒有一個答案XD 不過,在這篇文章中,我滿喜歡他的解讀。每個故事裡似乎都有很荒誕的點,但是整個故事看來卻一點都不違和。
In each of these stories, the writers almost completely lose track of what they were originally set to cover with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and instead stumble upon something magical that offers them a new perspective on not only their craft, but also their lives. Each of three writers also perfectly sum up the quirkiness and distinct editorial style of magazines, one that’s somewhere between hard news and long-form prose. It’s brilliant, it’s captivating, and like Wes Anderson’s movies, it has its own, sometimes hard-to-explain style.

電影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法國Angoulême拍攝,他們如何選定這個地點呢?打開Google Map開始逛大街,逛著逛著覺得這個城市最適合!(加入未來旅行名單,雖然不知道歐洲行有沒有可能再發生)
下面這個場景(編輯辦公室的背面)是在Angoulême的一個停車場搭建的。

牆上的壁畫由畫家來繪製。

拍攝第三章故事時不同的場景。

點閱: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