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得】孩子們,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原以為是溫馨的描繪寄宿學校童年的友誼電影
在CatchPlay點開這部電影算是有點意外,電影介紹我只看了前半部:「1944年二戰末期冬天,主角朱利安兩兄弟辭別母親來到巴黎鄉間的一所寄宿學校。新學期來了一名叫波奈特的同學,常受到同學的欺負,但朱利安卻發現他特別有藝術天分,他們之間感情越來越好」。應該是在講一群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吧,我心裡這樣想。

電影前半部真的就是描繪一群屁孩住宿和在學校的生活,每天吵吵鬧鬧,整整同學或是惡作劇,上課,看電影(應該是默劇,而一旁有現場鋼琴和小提琴奏樂,太有趣!),躲空襲警報,都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其中一項遊戲竟然是踩高蹺並將其他人逼下高蹺為樂。嗯,一窺古時候人的娛樂也是滿有趣的。學校是由神父管理,除了一般課程之外,當然還有教堂課(?),而且大家都必須學鋼琴!一堆青少年湊在一起除了屁孩之外真的找不出別的形容詞了。在二戰期間物資缺乏,在學校裡除了錢以外,還可以靠以物易物換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男孩Julien有來自家裡自製且好吃的果醬可以當籌碼,食堂裡的廚師Joseph很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交換果醬(因為食物鏈上方有人樂意花大錢買)。

剛轉學來沒多久的同學Bonnet某晚奇異的行徑引起了Julien的好奇心,並多次似乎在試探他的來歷,在翻閱他的置物櫃之後才發現Bonnet並不是他的本名,這時Julien已經完全明白了,但是我這時還是有點兒一頭霧水!!!是有多後知後覺(指)!知道Bonnet的真實身份後,Julien並沒有跟其他人透露,而是一起守住這個秘密,也因為有著共同的秘密兩人變成好朋友。有一天Julien的媽媽在假期間來寄宿學校看他,並帶孩子們到餐廳享用大餐,用餐時有一名看似軍官的人入內,企圖要將一名用餐的猶太人趕出去(我甚至不懂為什麼對方知道他是猶太人)。直到這幕我才恍然大悟:除了學生們的日常外,電影是要講猶太人在二戰期間的故事!難怪之前Bonnet的行徑怪異,因為他是猶太人!

在這戰亂中的友誼並沒有辦法維持很久,某日蓋世太保闖入寄宿學校,在一陣嚴肅的氣氛中,有點緊張,又轉而有點混亂,最終逮捕了所有的猶太人學生,和協助藏匿猶太人的神父…。這就是電影的結局。學生們在教室外排排站,神父則是在大家眼前被押走,離開前對著孩子們說:Au revoir, les enfants! À bientôt! (再見,孩子們。下次見。)屁孩們應該都在這個時刻突然長大了,蓋世太保讓他們的世界突然天翻地覆。電影是導演Louis Malle童年曾目睹過的事件而有所啟發。神父是真有其人,被抓走的猶太學生中沒有人躲過這一劫…..。

在電視上看這部電影時,剛好是看完流麻溝十五號沒多久,故事背景同樣是在一個極權盛行可以任意殺戮的時期。這部法文片大部分都在描繪學生生活,提到猶太、納粹或是神父的戲份並不多,但是最後神父轉頭對孩子簡短的一句告別,卻像一記重拳直狠狠地打在心頭上,久久回不了神…..。
點閱: 98